十五五,车市竞争才到中场
2025年,是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。明年,我们将进入“十五五”。回顾过去五年,电动化、智能化和供应链本土化的推进,使得中国汽车产业在极短的时间里发生了深刻变化。
五年前,新能源汽车还只是市场中的“补充项”,如今已成为主流选择;中国品牌超越合资品牌成为市场的主导;新势力也从“镶边”走向主流。这都为“十五五”的整合与重塑奠定了基础。
从当前的政策导向、市场表现与企业战略来看,“十五五”期间汽车行业的发展路径已逐渐清晰——随着市场出清加速、政策转向优化,一场从“群雄混战”走向“市场出清”的结构性调整正在酝酿中。
十四五,格局变
十四五期间,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最直观的变化来自市场和消费端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0年的约5%提升到2024年的40%,几乎每三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。在政策和车企的共同推动下,汽车行业整体销量规模在2023年突破3000万辆大关。
政策推动之外,真正的驱动力来自新能源产品竞争力的提升。电池成本的下降、续航的增长、快充技术的应用等,使电动车的价格、使用体验逐渐接近甚至超过燃油车。近两年,我们已经进入“油电同价”甚至“电比油低”时代。而充换电网络建设的不断提速,则缓解了消费者的补能顾虑。

伴随终端消费的认知重构,原有品牌格局被打破。造车新势力从“互联网圈的自嗨”走向主流市场。蔚来、理想等之外,科技巨头如华为、小米也相继入局;传统自主品牌则通过孵化腾势、极氪、深蓝、阿维塔等新能源子品牌应战。
一时间,市场品牌数量激增,行业进入“百家争鸣”的混战状态。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,国内市场现在售的品牌约有130余个。经过几年的心智培育和发展,自主品牌占据了新能源市场九成份额,并在多个细分市场有所突破。
在高端市场,腾势、蔚来、理想、问界等品牌成功突围,仰望、尊界更是在百万级市场占了一席之地;在主流市场,比亚迪、吉利等自主品牌凭借电动化攻入了合资品牌腹地。尤其是比亚迪,去年销量超420万辆,已连续三年超越“南北大众”成为国内厂商销量第一名。今年,比亚迪整体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。
而合资品牌则因产品迭代跟不上、智能化短板明显、电动化转型迟缓等,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64%跌至如今的36%,从市场引领者沦为追赶者。
评论区域